中國國務院於今年5月正式提出「支持福建海西區若干意見」,其中首次明確提到「在兩岸綜合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下,讓不涉國安的台商投資項目在海西落地。」隨後在7月間舉行的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通過了六點「共同建議」,宣示將要擴大兩岸資訊交流。而在這些政策的導引下,做為海西經濟特區首府的福建福州市,則舉辦了首屆的「海峽媒體峰會」,就如何加強兩岸新聞界的交流合作,進行了廣泛的討論。與會的兩岸新聞媒體,並達成簽署深化交流合作框架的協議。
不過,值得關注與探討的,倒不是兩岸的新聞界未來如何深化雙方的交流合作,而是在峰會中曾任中國國台辦發言人的廈門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張銘清,針對這種最新發展形勢所發表的一段談話。他指出,海西經濟特區既然在政策上被允許可以就加速兩岸合作交流的做法上「先試先行」,那麼落實在新聞的交流合作這一塊上,也就不應該只是侷限在低層次的人員互訪、訊息交換,以及爭取互設常駐的記者站,而不妨放大格局思考,譬如研議開放讓台灣的電視能夠在海西區內落地,讓台灣的報紙也能夠直接在區內發行。他強調,這樣才是真正落實了所謂的「先試先行」,也是海西特區想要急起直追必須掌握的機遇。
檢視張銘清的這一番話,以他曾在中央為官的經驗,無疑是較福建的在地官員,更能掌握中共國務院允許福建在相關具體做法上「先試先行」的政策神髓。而的確在中國國務院對發展海西經濟特區的政策明朗化後,眼下的福建各地,可以說是掀起一股熱潮,不論是福建省當局,以至下一層的福州、廈門、漳州、泉州等地方當局,也無不紛紛召開會議,卯足勁來研議如何把握各自與台灣的鏈結優勢,以便搭著海西經濟特區的政策順風車,好讓自己有脫胎換骨的機會。不過,衡平以觀,各地由官方主導的研議事項,儘管也舉著「先試先行」的旗號,但在具體做法上仍嫌保守,反而不若有中央官場經驗,而目前又不在其位的張銘清可以更不受束縛的解放思想,透徹建言。
於此,值得進一步解讀「先試先行」此一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決策運作模式。所謂「先試先行」本質上自然是源於對現狀的改革,不過以中國幅員之廣大,各地發展進程的參差,乃至社會總體條件的差異,一項改革措施即使事前經過嚴謹的專家論證過程與周密的規劃配套,但貿然要在全國的範圍內全面推動,不只成敗利鈍難料,甚至可能衍發民怨動亂。因此,就揣摩出「先試先行」的特殊操作模式。如果「先試先行」成功了,自然就可以一點突破全面跟進,而如果失敗了或出現落差,也可以總結經驗,做必要的調整修正,而不致於壞了大局。以歷史的經驗來看,不論是早期推動「三面紅旗」政策,或發起文化大革命,都是由上而下全面啟動,結果卻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而在改革開放之後,記取歷史教訓,做法上調整為「摸著石子過河」,再進而成為「先試先行」,其中廣東深圳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就是在「先試先行」的政策導引下取得成績。
正因為有深圳和浦東「先試先行」的前例,這一回以福建為主的二十個市區被劃為海西經濟特區,並准許在具體做法上可以「先試先行」,對海西自然是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未來如果張銘清所提的讓台灣的媒體在福建落地、發行能夠成真,其意義將絕對不只在打開台灣媒體前往大陸發展的一扇機會之窗,而是意謂著如果連敏感的傳媒產業經營都可以在「先試先行」的旗子下出現政策性的突破,則可以預見台灣其他各行各業前進海西特區,也將有相當的想像空間。剩下的課題將是:台灣的相關業者,你們準備好了嗎?
除了業者可以抓住歷史機遇加速佈局之外,另外一個要問的是,面對這種可能的新形勢,我們的政府又是否準備好了?其中包括如果因為政策特殊優惠使台灣各行各業一窩蜂前往海西,政府是否應設防以免進一步的空洞化;也包括基於互惠原則,海西產業要求前來台灣,我們又是否有一套「先試先行」的操作模式以資回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