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5日 星期日

溫世仁認為創業最少要具備的五個條件

對許多工業國家而言,經濟成長變動因素,新成立的事業體佔了其變動量的三分至一到四分之一(Carter, Gartner, Shaver&Gatewood, 2003)。此外創業也被視為解決社會失業與貧窮問題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英、美或其他國家致力於推動各項創業教育方案,提供有效的學習課程,建立輔導機構以提升創業意願與創業技能。


美國因為社會結構改變使得傳統就業機會減少,加上中小企業對美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貢獻,使得創業教育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透過創業教育使國民具備再就業或創業能力,以解決失業問題(周春美,2005)。而目前台灣因經濟發展所帶來就業趨勢改變,國內社會同樣地面臨著失業的問題,另一方面因中小型企業在台灣整體產業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因此致力於發展創業教育,開設完整創業課程以培養所需之創業能力,則益加顯得重要且必要了。

根據「 2004 創業趨勢調查」,超過七成的受訪者正在創業或想要創業,其中未創業而想創業的人當中約五成為 23 歲至 29 歲,顯現台灣創業人口年齡呈現下降趨勢(青年輔導委員會,2004)。而九九九九汎亞人力銀行在2003年的調查顯示,國內平均每兩個上班族就有一個想當頭家,顯示台灣人真的很喜歡創業;而其中發現六年級生(民國六○到六九年出生)是最想創業的一群,百分之58.66 的六年級生對創業懷有夢想;其次是七年級生(民國七○到七九年出生),有百分之53.87 的受訪者想自己當老闆(台灣新生報,2003)。上述資料顯示創業者的年輕化,創業也非專屬於工作經歷豐富者的選擇,越來越多剛步入社會或在學的年輕學子對於創業懷著夢想。由此可知創業對於一國的經濟成長有莫大影響力,當國家的創業能力愈強,其經濟成長能力則愈強;而創業精神不僅可以帶動社會經濟活動的活絡,而且可以幫助國家在不景氣當中保有穩定發展。透過各種創業課程與教育平台,提供給具有創業潛能的青年學子,或社會中具創業傾向的工作者,有關創業知識與技能等的培育,使其具備未來實際投入創業行動所需能力,並提高創業成功機會。

創業家是否可以教得出來?傳統社會觀點認為有些人天生會做生意,且具備適合創業的人格特質;但也有許多研究者提出創業家是可教育出來的。只是究竟哪一部份的能力可以透過教育來培養?一直以來相關學者專家有不同的見解。創業者通常有強烈的創業動機,但對於產品規劃、事業規劃、財務規劃、團隊組合等問題都沒有完整的認識就冒然創業,失敗機率就很高,創業學程可以使學生在學校期間就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以增加創業的成功機率(從校園到企業的最後一哩學程,2003)。

技職教育改造「最後一哩」中指出要解決失業問題,可以協助青年創業;提出「創業學程」(Entrepreneurship Program)的概念,讓部分不願意當員工,而希望當老闆的年輕人容易創業成功。 因此,「最後一哩學程」也可說是培養「K+A+S+E」,亦即「知識+態度+技能(基本及數種可操作的專業認證技能)+創業」四種能力的學程(從校園到企業的最後一哩學程,2003)。

一、創業能力

創業家的態度、個性、能力、積極度(行動力) 、開拓性、創新性、熱情等決定創業的成敗。根據美國『小型企業管理局』(The US 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對加州一百家小型企業主所做的研究發現,創業者大部分會有以下的10 種特質:自覺、自立、勇敢、自信、耐心、果斷、經驗、知識、堅忍、驅力。而企業若要經營成功,其必須要有3 種能力,技術能力、管理能力及創業能力。而Flexman 和Scanlan(1982)則認為創業能力包含下列七項(引自劉常勇,2001)。

1. 自我掌控的能力:自我掌控生活環境,而非委諸命運、機會或外人的能力。

2. 規劃及設定目標的能力:發展及執行未來行動方案的能力。

3. 知覺和回饋能力:理性察覺人及情境,及接收和利用回饋改善知覺的能力。

4. 冒險能力:在不確定的情境之中,進行知性活動的能力。

5. 創新能力:運用或借用原創的構想,開創新情境的能力。

6. 做決定的能力:發展解決問題方案、選定方案,以及付諸問題的能力。

7. 人際關係的能力:理解別人需要、價值及目標,並適切行動的能力。

溫世仁(2002)認為創業最少要具備的五個條件,但具備這五個條件還不保證一定會成功;只是沒有這五個條件,失敗的機率就很大了。這五個條件是企業人未來想創業前務必要考慮到的,思慮愈周延,準備愈周密,成功的機會也愈大;其條件敘述如下:

1. 專業知識:每一行都有其專業,所以開鞋店前最好能到鞋店去工作一陣子,具備專業知識之後才能創業。

2. 業務能力:要具備銷售的能力。只會生產不會銷售,是沒有用的。

3. 組織能力:企業是一個層層負責結構的組織,你有沒有辦法領導員工在工作分派、制度規章等,解決每一個問題,讓整個公司運作起來。

4. 理財能力:如果連自己的錢都疏於管理,如何管理整個公司的錢呢?

5. 資金:最後一個創業條件才是資金。

魯西耶(Lussier)歸納影響創業成敗的關鍵因素包括:資金取得、財務控制、創業經驗、事業規劃、市場機會選擇、創業者知識能力、創業者人格特質、承擔風險意願、創業團隊成員素質、利益分享機制、網絡資源關係、產品創意、經營管理、市場行銷、危機管理等十五項。其中只有人格特質與承擔風險意願兩項屬於創業者個人的主觀條件,其餘十三項關鍵因素,都可經由良好規劃的創業管理教育,來增加創業成功的機會(引自劉常勇,2002)。

沈建華(2004)指出創業能力是一種以智力為核心具有較高整合性的能力,是一種具有突出創造性特徵的能力。其能力包括專業技術能力、經營管理能力、社交溝通能力、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信息接受和處理能力、把握機會及創造機會等能力整合。周春美(2005)整理有關美國商管群協會2001 年出版之「商業教育國家標準」中有關高中與後高中階段的「創業」課程能力標準,其內涵包括企業家的機會、行銷、經濟學、財政、會計、管理、全球市場、法律及企業規劃等九項。

依據上述學者所提出創業家應具備的能力,首先將之綜合並區分為創業、領域專業、行銷、經營管理、會計&財務及人格特質等六大方面,並說明如下。

1. 創業:有關開創新事業所需的規劃與執行能力。

2. 領域專業:不同行業領域特性所需的專業能力。

3. 行銷:關於產品或服務推廣、銷售的能力。

4. 經營管理:有關事業經營、管理、策略規劃實施等能力。

5. 會計/財務:有關事業會計帳務、財務規劃、投資等處理能力。

6. 人格特質:有關創立或經營企業所需或重要的人格特性。

繼之,本研究依據這六大創業能力做分類,將後續研究所蒐集的創業課程內容進行分類、分析與比較,以了解目前台灣創業課程內容與培養創業能力情況。

二、創業教育

Bechard&Toulouse(1998)認為創業教育係為集合正式化的教學,教育與訓練每一個對於商業創造或是中小企業發展有興趣的人;Colin&Jack(2004)則認為創業教育是提供個人具備認知商業機會能力的過程,並使其具備創業行動所需的洞察力、自負、知識與技能;Kirk&Noel(2005)從過去相關文獻歸納出創業教育的意義和範圍,認為創業教育主要為對教學內容、方法、方式及原因等方面觀點的評價。周春美(2005)認為創業教育是通過各種可利用的方式,來培養創業者的創業意識、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各種創業素質,最終目標為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

創業教育核心是創業精神與創新的觀念。知識經濟時代,創新與創業將成為經濟社會的常態行為,每一位青年學子都必須要思考創業的問題,面對創業機會的挑戰(劉常勇,2002)。Shepherde、Douglas&Shanley(2000)指出,教育可以降低創業者、創業團隊在創業時於管理層面的「風險」,有經驗的創業者或受過良好教育的準創業者,將有能力提高其新創事業的存活能力。教育在透過創業以提升經濟成長與發展的架構中,是為一主要的元素(Pretorius,Neiman, van Vuuren, 2005)。透過適當的課程教學可以使其具備創業精神、能力等,協助其開創新事業與創業、經營成功等(David, 2004., Ibrahin&Soufani,2002., Gottleib&Ross, 1997)。另外Peterman&Kennedy(2003)透過實驗研究指出,學校裡的創業課程可以提升參與者的創業傾向需求與可行性;而不同的學生則有不同的需求,單一課程則無法滿足其需求(Collins, Hannon & Smith,2004)。

由此可知創業能力的培養不但對整體經濟發展有重要的貢獻,對於個人的職涯發展更有其重要的影響。而創業相關技能如何透過教育養成,以協助創業者創業成功,實為完善的創業教育最重要的教育目標。因此創業教育可定義為引導有興趣創業者培養創業機會發覺、創業認知、創業技能發展等,此一系列課程或訓練活動之總合。(文章來源:台灣創業課程現況之探究)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