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奧運後我到上海市旺旺食品總公司投資的副品牌"黑皮文化公司"擔任網絡運營課長,讓我結識了網絡技術課長海江與美編組長玲錏,讓我對大陸人的樸實認真,有了深刻的印象,我非常喜歡這兩位年輕人,因為從他們的身上找到20年前台灣人曾經引以為傲的打拼精神,當然也有一位與我同宗可愛的製作部副總小管姐,總是能夠及時找到素材,提供市場開發。
當急於要我報到後,立即上崗著手規劃公司網站後,才發現到公司的產品除了前任總經理陶大偉一年前留下的3D動漫、卡通與木偶劇外,一年的時間所研發投入90位人力,僅止於2本漫畫叢書,而團隊的創意動力幾乎歸零,每當面對苦口婆心的李總經理,內心非常痛心;痛心不在於漫畫家思維枯竭,也不在於人員管理問題,而是投入的人力、物力、資金之放錯市場,並非洞觀大陸電視傳播與動漫整體市場發展,如果以我看法應該朝迪士尼動漫電影產業角度去思考,並非侷限在小品卡通人物與食品之間打轉而僵化。
大陸具有大中國主義,凡事講究一體到位,照道理,北京奧運後應該有6000億元人民幣的延伸商品與周邊商品的出現,但是並不如預期只有100億元人民幣延伸商品,而且全球出現北京授權商品幾乎沒有,問題是怎麼會這樣?問題出現在哪裡?大陸投資了600億元人民幣,卻只賺到100億元人民幣,虧了500億元人民幣,就業市場也並非如預期蓬勃發展,英語學習人口也急劇降低,國際化、科技化與藝術化的三個目標,有如事過境遷煙消雲散。
坦白說,當時我在台灣手上有五個科專計劃正在撰寫,朋友來邀時,一聽是動漫公司,二話不說,隔月打包到上海,結論是失望而歸,就如同我與李總最後一次會議中的結語:胡說八道。大陸動漫產業其所隱藏的內需,其實在於沒有扎實的產業策略,南韓在貧困時提出遊戲產業軟實力與多媒體載具硬實力,而創造了5年人民就業與行銷全球,雖然逐漸沒落,但是南韓已經建立成功產業經驗,當找到對的產業,亦會在全球新起另一股韓風熱。
誠如動漫家廖文彬所言,大陸有絕佳環境素材與國際知名藝術學府,但是沒有美國迪士尼的商業頭腦,所看到的是東一塊西一塊,並沒有動漫電影的專業經理人,日本卡通之所以能夠風靡全球,並且帶動日本商品品牌成功的賣到全球,在於日本有個精明眼光的文物省,相當於大陸文化部,當台灣與大陸都只有看到硬實力與IC晶圓工業園區,日本已經悄悄將硬實力所需要的軟實力,已經置入在所有網絡傳媒上,而其獲利比在1:100之間,台灣與大陸還在討論賺1元,日本已經從人民手中賺走100元,台灣與大陸獲利僅止於少數大企業,賺到面子卻輸掉裡子。
同樣的道理,動漫的決戰場在歐美智財權國家,而台灣與大陸的卡通、遊戲及電影極少數能賣到歐美國家,動漫播映發行不是在大陸,因為透過電視傳播是要付費的,而不是買版權;在大陸需要的是迪士尼樂園,是北京奧運創造出來的動漫世界,將其具體化及商品化,如果大陸能夠洞觀此一節,那麼上海的美國迪士尼樂園有一半應該是中國動漫人物,就如日本的卡通海賊王之所以能夠風靡全球,除了應景全球貪污盛行所引起人民反諷刺劇情外,其人物最大特色在於金髮的東方臉孔,而永遠的男主角就是純日本人,所有的配角夥伴都是外國人,為啥是日本文物省在策動全球動漫,因為置入性行銷取得消費者認同,進而購買日本家電、精品、服裝,因為夥伴之間的信賴,永遠都是最好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