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7月23日 10:18:1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去年暑假,一只會中國功夫、扮美國式鬼臉的熊貓“阿寶”,在大屏幕上講述著“人人都能成大俠”的故事。今年此時,《變形金剛2》卷土重來,上映一周國內票房突破2億;同期播放的民族奇幻動畫片《馬蘭花》只能望而興嘆。
八十年如一夢。中國動漫在成長中規模越來越大,另一個問題卻始終揮之不去,那就是,中國動漫與美日等先進國家的差距何在,何時才能出現中國本土的“迪士尼”?
原創力不足成硬傷
3年前,李雲從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畢業後進入了一家小型動漫工作室。原本是做一些原創形象設計,可後來市場越來越小,這家工作室幹脆轉做動漫加工。李雲也就淪為了加工流水線上的一名工人。
原創市場萎縮,是因為觀眾不喜歡原創動漫?孫悟空、葫蘆娃是80後童年的美好記憶;而今的市場卻被機器貓、Hello Ketty等“舶來品”充斥。沒有印象深刻的原創形象已經成為中國動漫的硬傷。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動漫人才的缺失。
當前,全國有動漫大專院校400多家,相關專業1000多個,但真正成規模的並不多。很多畢業生面對生計、生存需要時,不得不選擇放棄動漫行業。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院長孫立軍道出了這樣的苦衷:“很多一流的人才並沒有投身動畫行業,而是選擇了遊戲、廣告等工作。現在做原創的可能是三流人才,因為他們找不到那種高薪的加工業,只好選擇所謂的原創。”
動漫從業者不僅要有高超的技術,更需要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有人指出,國內的動漫教育模式呆板,與現實脫節,注重技術培養,但忽視原創力訓練。“很多應屆畢業生到企業,要一兩年時間才能派上用場。”浙江中南集團卡通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吳建榮感嘆,“學院派”有時候並不實用。
當然,中國近年來也加大了對原創動漫的扶持。2008年,文化部實施的“原創動漫扶持計劃”讓百余位動漫原創人才脫穎而出,獲得總額700萬元人民幣的資助。然而,一個產業的成功不能一蹴而就,動漫原創力的復蘇仍需時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