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4日 星期六

海西經濟特區背景與自由時報的負面列陣(2006年)

李書良  2006.04.10  工商時報

中共可能將「海峽西岸經濟特區」列為第一次國共經貿論壇的「大禮」。海西經濟特區的概念早於一九九五年即由廈門大學台研所提出,但直到去年才獲得中共中央重視,並納入「十一五規劃」決議文中。

海西經濟特區的主要戰略目標為「對外開放、協調發展與全面繁榮」,希望連接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兩大經濟區;換言之,中共中央希望藉由此一規劃,平衡福建遠落後於珠三角與長三角發展的事實。

至於海西在中共對台工作方面的意義,由於福建對台具有特殊的地理、經濟與人文條件,中共可望突顯其政經地位,使其成為「對台工作新平台」。中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即提出「支援海峽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一般認為海西將成為未來中共對台政策的重點工作。


海西區 小檔案/一國兩制 實驗區
(記者羅添斌/自由時報2006.3.25)

「海西區」全名為「海峽西岸和平合作實驗區」,中共計畫把福建省建設為「入出境手續便捷區」、「兩岸事務交流常態區」、「兩岸政治、對台事務談判區」、「涉台事務處理示範區」、「兩岸事務緩衝區」、「兩岸經貿自由區」等,將福建省做為「一國兩制」的實驗區,具有強烈統戰色彩,內涵則是極度矮化台灣。

綜合中共官員談話,中共將在區內試行「台胞參政議政」,福建各級人大、政協留出適當名額給認同「一中原則」的台胞;條件符合的也可出任副縣、區、市長或副省長。

中國海西區 將吸乾台灣產業

自由時報記者李明賢/台北報導〕台灣前行政院長蕭萬長昨日指出,政府對於兩岸經貿交流應以攻勢取代守勢,例如對岸提出「海峽西岸和平合作實驗區」構想,台灣政府可要求中方提出更多優惠,建立兩岸制度性交流及長期經濟整合的契機。但台灣陸委會主秘詹志宏反對指出,北京的總體目標是希望吸引台灣竹科、南科整體產業西移,將傷害台灣整體產業 ,「未來台灣將剩下什麼?」

蕭萬長主張主動出擊

國民黨立委賴士葆、吳育昇昨日舉辦「海峽西岸和平合作實驗區與積極管理」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談兩岸經貿交流。

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蕭萬長呼籲,兩岸經貿交流勢不可擋,政府不能逆勢而為。

蕭萬長認為,福建省對於海西特區十分積極,尤其閩台經濟合作有其優勢,台商可透過海西特區做為跳板,前進長江、珠江三角洲的窗口,建立兩岸經貿合作交流的模式。

蕭萬長也說,除經濟事務外,海西特區也是中國涉台事務的全方位「試點」,包含兩岸通航、匯兌及人員交流等事務,有機會成為兩岸交流的制度、模式,盼行政部門「不要政治思考、主動提出攻勢和平主張」。

陸委會質疑中共誠意

台灣陸委會主秘詹志宏質疑,兩岸最大的問題在於無法展開正常對話,例如台方提出春節包機模式做為未來復談架構,中方不願正面回應,此次北京提出海西特區概念,卻又附帶一中原則,增加更多複雜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