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2日 星期四

大陸內陸與沿海內銷市場環境之比較

據深圳特區報95年7月25日題為「特區不特外資滾滾北流」的報導:自1994年起,已有2,000多家外資企業搬離深圳,其中台資企業已有 33%搬離。三資企業紛紛離開深圳、也帶走了大量資金。流出深圳的資金,至1994年12月底,至少已達200億元人民幣,最多時一個月就流出 20 億元。資金外流,企業搬離,使深圳的工業廠房空置率不斷上升。深圳市的工業廠房空置率達30%以上,至94年底,深圳全市的工業廠房空置面積達255.6萬平方米;尤其以寶安區和龍崗區最嚴重,分別為40%和47.7%。

事實上,深圳這十幾年除了吸收60多億美元的外資外,更依賴其特殊政策,從全國各地吸納了內資660億元人民幣。每個省市、每個大企業,在深圳都有一棟摟。有人形容深圳的繁榮,是依靠全國各地的資金堆起來的。深圳特區成立15年來,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遞增39%,工業總產值遞增 56.3%,外貿進口總值遞增60%,地方預算內財政收入遞增52.4%。

儘管深圳市的產業導向政策鼓勵高科技產業,摒棄勞動密集型的加工業、成衣製造業,但由于各方面的投資因素影響、尤其是勞動成本上升、辦事效率低下以及各類苛捐雜費增加,深圳市的一些龍頭高科技產業,如康佳、京華電子、華強三洋、萬科等,也紛紛將工廠內遷或部分內遷到內陸城市尋找合作伙伴。據稱,遷往內陸地區的,相當部分是效益比較好的企業,有的還是深圳的利稅大戶。[深圳特區報,1995年7月25日]

1995一位有影響力的台商說:「如果我有內銷管道,就不一定呆在深圳。」在這段報導中顯示,內銷通路的建立與內陸城市成為深圳臺商的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隨著中國大陸對外開放戰略不斷從沿海向內陸推進,內陸城市開發區的建設方興未艾。根據中共國務院關于內陸及沿江開放城市的十條優惠政策,內陸及沿江開放城市均可興辦一個國家級開發區。自1994年中共中央四號文件以來,已有18個內陸省會城市和 6 個沿江城市列為開放城市,享受沿海開放城市優惠政策。在 1995年 5月,第一批武漢、重慶、蕪湖等 7個內陸及沿江開放城市的開發區被國務院正式批准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同年 7 月,國務院特區辦公室又向國務院正式呈報了第二批13個內陸及沿江城市開放城市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列為國家級開發區的報告,如果這一批能批下來,內陸及沿江城市開發區將達20餘個,數量接近十多年來中國所批沿海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總和。此外,內陸及沿江省份也都從自身實際出發,批准了一批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總體而言,內陸及沿江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己呈加速發展之勢。然而,內陸城市開發是否真的具備足夠的吸引力呢?根據一篇對武漢開發區建設與發展情況的調查顯示:[海洋、東石,1995年]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94年企業實現利稅2,868萬元,1995年有神龍、萬通、可口可樂等15家企業陸續開工,可以實現產值 5憶元左右。吳家山台商投資區1994年工業產值6.55億元,稅收2,200萬元,上交區財政1,000萬元。廟山、礄口、灄口、江漢等經濟發展區也有部份企業相繼投資,發展趨勢似乎真的不錯。

然而,文中亦提出在發展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與矛盾,其中包括:

1. 建設發展不平衡-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吳家山台商投資區雖然進展快一些,但與沿海的一些開發區相比,在開發建設速度、管理運行機制、招商引資規模、產出效益等方面都存在相當差距。區縣興辦的經濟發展區,有的開發思路、體制設計不甚明晰,有時開發建設緩慢,有的招商引資力度不大,還有的沒有起步。

2. 管理體制不完善-從全市來看,開發區工作缺乏一個總攬全局、統籌協調的領導管理體系,各開發區內的管理體制也尚待進一步理順,有的開發區管委會管理權限末完會落實。開發區與規劃區、控制區、當地政府的行政管理關係不協調,摩擦矛盾較多,開發區對規劃區內缺乏有效的管理控制手段。各開發區之間產業分工也不夠明確,執行政策不夠一致,存在著搶項目、壓地價等現象。

3. 優惠政策不到位-國家批准的兩個開發區的條例雖經地方立法,但具體執行落實還有一定難度。吳家山台商投資區雖然在具體操作中採取了許多優惠辦法,但是沒有“紅頭文件”對開發區的優惠政策予以明確宣布,難以消除外商的疑慮和擔心。市政府 [1992] 70號文件給予區縣經濟發展區的有關優惠政策,由於缺乏配套的實施細則,很多難以落實。

4. 招商引資不理想-有的因基礎設施建設緩慢,影響了招商引資;有的無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出現了廠房閒置、徵地撂荒苗頭;有的缺乏信貸規模,進區企業難以貸到流動資金,影響了生產的啟動和正常運行;有的洽談了一些項目,但真正進來的不多,難以發揮效益。

顯然,內陸城市開發區也不是全無問題;為進一步了解內陸城市開發區未來可能的發展,茲將其與沿海城市的投資環境,做一比較如次。

一、發展模式

1. 市場腹地

這些內陸城市開發區在地位置上,雖無沿海毗鄰海外的優勢,但有廣闊腹地作市場依托的有利。從對外開放的角度看,沿海城市的技術開發區有著與海外地理位置緊密相連的得天獨厚的優勢,而沿海一些表現得不錯的經濟特區或經濟技術開發區莫不是充分利用了這個優勢而發展起來。如深圳主要是依托香港,珠海依托澳門,廈門福州依托台灣,山東半島、遼東半島依托南朝鮮與日本。對于內陸城市來說,顯然沒有這個優勢。但是,從地理經濟學的角度看,內陸及沿江城市的開發區有其另外有利的一面,就是大都地處區域性中心位置,有著便利的交通,廣闊的市場腹地和較大的經濟輻射面,如重慶開發區依托大四川、武漢開發區依托武漢經濟圈。這種廣闊的市場腹地和經濟輻射面,意味在內陸城市的開發區有著較大的經濟潛力和發展前景,這是內陸及沿江城市辦經濟技術開發區有別於沿海城市的一個十分有利的條件。

2. 內地靠經濟基礎沿海靠外資

內陸城市的開發區在經濟基礎上,雖無沿海直接大量利用外資的便利,但有大批國有大中型企業作支撐。沿海城市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在開發建設資金來源上,充分發揮了他們毗鄰海外,且海外胞屬多的優勢,大量吸收利用海外資金進行大規模建設,而且,一些沿海城市的開發區直接得到海外華人大財團的支持,如香港巨商霍英東對深圳、台灣工業巨子王永慶對福州廈門、世界級船王包玉剛對寧波等就是突出的典型。

作為內陸城市來說,儘管在開發區建設上,也廣泛利用外資,但無論從數量或質量上,都難以與沿海相匹敵,但是,與沿海相比,內陸城市自身的經濟基礎遠比沿海城市開放起步的時候強。在過去幾十年的計劃經濟體制以及「時刻準備打大仗」思想的影響下,大陸在產業布局上長期以來輕沿海、重內地。在內地中心城市設置大批國有大中型企業,甚至在深山溝的「大三線」也擺了大批當時屬于國內高精尖的軍工項目。以黃石為例,「一五」、「二五」相繼列為國家重點建設地區,現有大中型企業60多家,其中有全國十大特鋼企業之一的大冶鋼廠、十大鐵礦之一的大冶鐵礦、十大有色金屬公司之一的大冶有色金屬公司、十大水泥企業之一的華新水泥廠等等,這些企業的存在為黃石的對外開放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因此,內地城市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儘管外來的因素不如沿海,但自身的經濟基礎卻好于沿海。

二、人力資源

內陸城市開發區在人力資源的素質上,雖無沿海人市場觀念、開放意識強,但專業技術水準比較高,勞動力素質比較好,客觀地說,沿海人,尤其是企業的經營管理者對市場經濟的熟悉程度,對國際通行的商務慣例的熟悉程度,以及對外開放的意識比內地要強得多。懂外語,會辦「洋務」的人也比內地多得多,盡管這幾年強調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內陸城市人們在克服內陸意識,破除計劃經濟傳統觀念束縛等方面有了很大進步,但與沿海人相比仍差距很大,但是從另一方面看,內陸城市的專業技術人才以及勞動力素質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

內陸城市的專業技術人力資源是幾十年來隨著城市的產業特色而形成的,因此,從整體素質,隊伍總量等方面看,有著較強的實力。以黃石為例,30萬產業工人隊伍中,專業技術人員就有8 萬多,占 26%,這是沿海城市開放起步階段所難以企望的。

此外,從勞動力構成看,沿海開放城市由於過去基礎差、經濟發展過快,大量勞動力是外地勞工;而這些外地勞工往往都來自經濟最貧窮、文化最落後的山村,其文化素質、技術素質低。而內陸城市文化教育基礎奸,勞動力隊伍的文化層次較高,而且較高文化素質的勞動後備力量充足,這對于內陸城市開發區的建設無疑將產生重要影響。[王志超、王見祥,1994年]

三、未來的展望

由于中國各地均已改革開放,沿海特區的政策優勢正逐漸喪失。再加上勞力成本及土地成本的大幅提昇,使得,大部分沿海特區必須增創城市功能新優勢,突出抓住國際性城市功能的建設,使其硬體與軟體都能與國際城市接軌,除此之外,繼續發展“以先進工業為基礎,以第三產業為支柱”的產業格局,以增創產業新優勢。

以深圳為例,深圳將充分發揮毗鄰香港的優勢,進一步發展與香港的經濟關係。具體地說,就是實現在產業上與香港的接軌。其中包括重新研究深、港兩地的產業布局、比如現在深圳與香港的往來,主要通道是羅湖和文錦渡,過往的車輛每天達2.8萬多輛。為此,已準備開闢西部的第二通道,也就是在蛇口與香港的元朗之間修建鐵路公路大橋。將來可能改變香港、深圳“前店後廠”的關係,使深圳與香港結合為一體而達到互補互利、共同發展。

就內陸城市開發區而言,由於具備廣大的市場和輻射面,再加上較優惠的吸引外資條件,如內銷比例、較低的成本等,勢將吸引部份以內銷市場為目標的外資企業前往投資。然而,由於行政管理及意識形態仍需一段時間才能改變,對政策的解讀也和沿海有所差距,因此短期內仍存在部份壁壘。不過,以大陸改革開放的步調,內陸城市的遠景是可以預期的。以此次訪問武漢為例,武漢市政府的台辦因接觸臺商的頻次較高,觀念被影響的程度相對於省台辦為高,因此,省市台辦之間對臺商的處理態度有明顯的差異,相對的兩者間也存在某些矛盾。可以預期的是,當外商到湖北省投資發展到一定程度,省台辦的作法與觀點肯定會有所變化,這種由點至面的觀念改革正在大陸內陸開發城市及其週邊鄉鎮不斷著醞釀,而改革的腳步也正在加速中。而外商要立足內陸開發城市,可能需要有充分的耐心及後續力,因此「三七步」的投資態勢,三分在前、七分在後;只投入三分資源於目前的內陸城市,而保留七分實力以維持後續發展,是較佳的策略。

隨著中國大陸對現有行銷通路的逐步轉型,及經濟不斷的由沿海往內陸發展,一個以內銷市場為主的投資氣候也正在形成中。然而,這些規範不完整的內銷市場,奇特的現象頗多,其中值得進一步觀察的是品牌的建立與延伸,亦即所謂名牌效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