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研發人員也許不具備比爾蓋茲的天才般智力與趨勢前瞻力,但他們卻有把產品做得更好的改造天分,「因此台灣特有的創新能力,比較偏向應用創新;而台灣的軟實力,存在著和其他國家截然不同的差異性,那就是我們擁有優質的改良能力,並將過去產品的優點發揚光大。」劉兆凱對於台灣的競爭優勢,下了這樣的註解。
不做開路先鋒 台灣廠商樂於後發制人
全球著名的國際管理學專家馬基迪斯(Constantinos Markides)就曾提出「後發制人」的有趣概念:創造新產品的「開拓者」不見得在市場上能佔得任何優勢,而許多擅長規模化生產或是進行改良、整合技術的後發企業(fast-second player),卻能享受開路先鋒所創造的成果,並在市場上搶得高市占率。這樣的論點其實大大顛覆過去「先發制人」的亙古定律,但不能否認的是,許多國際上知名案例都證明了,開路先鋒非但沒有享受到發明帶來的榮耀與聲譽,反而被創造市場的後發者取代。
像是無糖可樂就是名不見經傳的Krisch公司所發明,但可口可樂的健怡可樂卻將這樣的口味發揚光大;第一款掌上型PDA電腦是在1984年由Psion推出,但惠普後來卻成為市場的最大贏家。在台灣科技業界,後發制人案例更是屢見不鮮,行政院科技顧問組執行秘書汪庭安就表示,很多外國的高科技技術,都是來到台灣才被發揚光大,由於台灣廠商具備「time to market」(讓產品在最短時間內上市)及應用整合能力,因此台灣科技大廠總能在業界站穩腳步。
劉兆凱進一步點出,以目前台灣科技大廠的企業文化與研發人員的「習性」來說,要在講究上市時間與成本效益的前提下,開發一個全新的技術與產品,不見得是科技大廠的當務之急;以東訊公司為例,在自由開放的企業風氣之下,上頭並沒有明文規定研發人員得「創造」出多少全新技術,但旗下員工卻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現有技術與產品,進行最有效的改良與整合,「當然,這並不意味我們不鼓勵發明,」相反地,東訊公司仍舊提供一個有利於發明創新的優質環境,讓許多想要擔任科技界「開路先鋒者」挑戰極限。
軟實力仍需要硬功夫支撐
面對對岸科技業的快速崛起,劉兆凱這位科技界大老顯得老神在在,他表示,力晶半導體董事長黃崇仁就曾當面跟他提及,儘管中國人力資源豐富,但素質仍有待提升,在科技業界強調良率的嚴格標準下,中國要趕上台灣仍有一段差距。
其實,觀察每年台灣科技界百大廠的榜單中,幾乎都是能夠抓住產業的新興利基而崛起的企業;不論是元老級大廠或是科技新星,都是台灣發揮軟實力的最佳利基點。要如何才能保有優勢,劉兆凱下了這樣的結論:「台灣將來要和世界競爭就得靠研發人員豐富的聯想力、應用創新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實力,這樣一來,即使我們原始發明力不足,也不足為懼。」不過,他最後也強調,相較於源源不絕的應用創新軟實力,台灣必須在「技術創新」的硬功夫部分急起直追,才能「軟硬兼施」、兼容並蓄,持續在國際社會發揮影響力。
醫療軟實力 讓台灣立足世界中心
還記得先前轟動國際的搶救「非洲阿福」的醫療行動嗎?罹患神經纖維瘤而導致顱顏畸型的非洲男孩阿福,因為當地醫療資源的匱乏,父母親也只能任由腫瘤在臉上蔓延擴散。
幸好,在經過在布吉納法索服役的替代役男陳逸彥,以及台灣羅慧夫顱顏基金會的聯絡與奔走下,擁有世界級專業水準的長庚顱顏醫療團隊就開始了一場跨海的「變臉」任務。阿福和父親兩人遠渡重洋,終於在經歷兩次的浩大手術工程後,得以擁有一張全新的面孔與嶄新的人生。
不論是非洲阿福、或是模裡西斯的少年凱文的變臉任務,除了深刻展現台灣在國際醫療援助上的大愛表現,更充分彰顯台灣醫療技術在世界的領先位置。
傑出菁英厚植台灣醫療軟實力
宏仁集團總裁王文洋在日前舉辦的台灣國際醫療發展研討會中,就開宗明義地表明台灣已經成為全世界第二大醫療中心,而且相較於歐美先進國家與日本、香港、新加坡等動輒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高昂醫療費用,台灣擁有領先全球的醫術,以及「高貴不貴」的醫療成本,都造就了台灣醫療「物美價廉」的強大優勢,而這也正是台灣人引以為傲的「醫療軟實力」。
王文洋進一步表示:「醫療是台灣引以為傲的優勢產業之一,其中最大的競爭優勢就在於『人』;因為台灣從日據時代開始,最好的學生就是唸醫學院,幾十年下來,培育了眾多優秀醫師,其中,更不乏世界頂尖、貢獻卓著的傑出人才。」再者,台灣醫界和科技業近來的結盟,更巧妙地將資訊產業的領先技術,以及優質的醫療水準相互融合,讓台灣醫療能走出醫療「技術」與「器材」相輔相成、同步並進的獨特途徑。
豐富臨床經驗 成就醫療好品質
這是一則發生在台北某大型醫院的真實案例:在多年前,有位小朋友由於罹患腸胃炎而上吐下瀉,在無法進食的情況下,連消炎藥都無法吃進肚子,只能使用靜脈注射藥物的方式來減輕症狀,但小朋友由於年齡太小,導致血管過細而無法注射,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有位受過美國正統醫療教育的外籍醫師就決定將點滴從孩子的「頭部」注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