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4日 星期六

加強海西經濟區建設 邁向兩岸雙贏局面(一)

高級助理研究員 鄧岱賢


壹、前言

國父 孫中山先生是海峽兩岸中國人共同推崇的偉人,一九四○年當時的國民政府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中國國民黨尊為「永遠的總理」;中國共產黨則稱他為「革命先行者」,大陸也有人稱他為「現代中國之父」1。中山先生終其一生,為促進中國之國際地位、政治地位、經濟地位平等,使中國永久適存於社會而奮鬥,甚至到其臨終,仍念念不忘要「和平、奮鬥、救中國」。今年是中山先生誕辰一四○周年,此時此刻福建省各界隆重舉辦系列紀念活動,並且集合兩岸學者專家於福州,探討中山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格外具有歷史意義。

中山先生一生的著述相當多,其中於一九二○年以英文發表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of China(國際共同開發中國實業計畫),希望藉由國外資金、人才及技術來共同開發中國。然而,這個以「開放」、「交流」、「合作」、「互惠」為內涵的計畫一直未能實現,直到一九七九年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這樣的經濟發展理念才展露曙光。

自改革開放後,大陸經過二十多年的快速成長,不但依循中山先生所定的原則2,吸引大量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成為世界製造工廠,並且於二○○一年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進一步開放市場,成為世界主要消費市場。

在兩岸經貿往來方面,二○○五年上半年,中國國民黨連戰主席及江丙坤副主席等政治領袖先後訪問大陸,也是在兩岸「開放」、「交流」、「合作」、「互惠」的理念基礎上,與大陸當局達成了若干共識,為兩岸未來的和平、穩定、發展奠定了新契機。

本文從近年來世界經濟發展大趨勢談起,進而說明兩岸經貿現況,接下來提出兩岸以「海西經濟特區」為試點,進行各項農業、產業、文化及金融交流的具體合作內容,最後是結語。

貳、世界經濟發展趨勢

近年來國際經濟情勢快速變遷,主要展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資訊及科技發展迅速:

由於電腦資訊科技的發達,再加上交通、網路的便捷化,促使全球經貿往來日益密切,企業必須隨時掌握日新月異的生產技術,並且善用其他國家的生產資源,建立全方位、跨國際、以顧客服務為導向的生產經營網路,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中生存。

二、 新興經濟體持續投入其生產能量:

新興經濟體如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大陸等3國家,相繼實行對外開放的經貿政策,將其廣大的土地、廉價的勞動力、豐富的自然資源,投入了世界生產行列之中。這些新興經濟體吸引了大量FDI 投入,使全世界生產活動向這些國家遷移。未來這些地大物博的國家將持續釋放出更多的生產資源,各國總體經濟發展策略及個體企業經營方針必須善用這些新興生產資源,成為自身經濟發展的助力。

三、 新興消費市場出現:

這些新興經濟體在經歷多年的高度經濟成長之後,其國內的消費市場也逐漸蓬勃發展,由於人口眾多且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增加,未來將成為全球跨國企業競相爭取的新興市場(Emerging markets)。在過去幾年,國際大型奢侈品公司已在中國大陸開設超過三百家店面,外界預測到二○一一年,大陸將取代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國4。各國政府及企業必需調整經營方向,抓住這些新興市場的未來商機。

四、 經濟區塊化的廣度及深度增加:

自一九九五年WTO 取代關稅既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GATT)以來,全球貿易自由化雖然尚未完全實現,但是小規模經濟區塊化的潮流卻是風起雲湧。截至二00五年九月,正式向WTO 通報的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等區域經貿安排已達三百三十四個5。目前歐洲的歐盟(European Union, EU)、美洲的北美自由貿易區(North America Free Trade Agreement, NAFTA)形成了兩大區塊。而亞洲的東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也積極向自由貿易區推進,並且擴及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印度,形成所謂「東協加四」,甚至於二00五年十二月於吉隆坡召開「東亞高峰會」(East Asia Summit, EAS),發表「吉隆坡宣言」,把紐西蘭及澳洲也拉進來,走向「東協加六」。未來這些形成區塊化的經濟體將會逐漸加深經貿合作的廣度及深度,而不能融入這些自由貿易區的經濟體及其企業,國際競爭力將會被削弱,會有被邊緣化的危機。

因應上述世界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個別國家的經濟發展及個體企業的經營策略都要隨時調整,否則就會被快速變化的經濟環境所淘汰。企業要能夠掌握這個趨勢,才能提昇國際競爭力。困守某個地區,不知將眼光放遠、觸角伸長,只會逐漸被國際市場所淘汰。

參、兩岸經貿往來現況

在此國際經濟情勢變遷之下,台灣已不可能再繼續依賴代工組裝之製造業來發展經濟,必須一方面要轉型經濟結構,朝知識經濟(Knowledge-based Economy)的方向發展,除了持續提升製造業的技術水準之外,亦需發展知識型服務業(Knowledge-based Service Industry);另一方面,傳統勞力密集產業需要用大量人力,已不適合在台灣生產,政府必須依「比較利益」的原則允許其對外投資,讓企業能將不同功能作業移至土地及勞力成本較低的國家,以求繼續生存發展。職是之故,大陸與台灣地緣接近,再加上語言相通,自然而然成為台灣企業海外生產基地的首選。

自一九七九年鄧小平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兩岸開始透過香港進行間接貿易,一九八○年代末期,由於我政府大陸政策的開放,兩岸貿易大幅增加,台商登陸投資亦逐漸加溫。

近年來兩岸經貿往來密切,其具體特徵有:第一,兩岸貿易成長快速。依行政院陸委會估計,二○○五年台灣對大陸貿易總額成長16.2%6,台灣出口至大陸成長金額成長15.0%7,自大陸進口成長19.7%8。而台灣對大陸的貿易順差,依台灣統計,由二○○四年的三百二十一億美元億成長到二○○五年的三百六十二億美元,成長率為12.8%。若依大陸方面的統計,兩岸貿易逆差由五百一十二億美元成長為五百八十一億美元9,成長率為13.5%。

第二、兩岸互為重要貿易伙伴。依行政院陸委會的估算,二○○五年台灣與大陸貿易總額為七百六十四億美元,超過台日貿易總額及台美貿易總額,大陸為台灣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二○○五年台灣對大陸出口金額為五百六十三億美元,超過台灣對香港的出口金額及對美國的出口金額,大陸為台灣的第一大出口地區;二○○五年台灣對大陸進口金額為二○一億美元,僅次於日本及美國,大陸為台灣的第三大進口地區。而由大陸方面的統計資料來看,二○○五年台灣為大陸的第七大貿易夥伴10、第四大進口來源地11及第七大出口市場12。

第三、兩岸生產關係互補互利。依兩岸貿易的商品結構來看,台灣對大陸出口金額排名的前六位,依序為電機設備及其零件、機器用具及其零件、光學照相等儀器及其零附件、塑膠及其製品、鋼鐵、有機化學產品13。這些設備及零附件輸往大陸經過加工之後再銷往日本及歐美等主要消費市場,兩岸在產品生產上是互補互利關係。

第四、台商投資大陸熱絡。從過去到二○○六年六月底為止,台灣對大陸投資占其對外投資的54.03%14。且台商的投資產業逐漸偏向電子高科技等領域,例如二○○六年一到六月台灣在大陸投資生產電子及電器產品製造業佔台商總投資金額的22.4%15,尤其是技術資金密集型的大項目,而且上市公司及大企業已經成為投資主力,足見大陸地區在台灣大企業心目中的重要性。


由兩岸密切的經貿往來可知,兩岸若能擱置雙方尚無共識的政治爭議,務實發展經貿往來,必定可以創造兩岸互惠雙贏的局面。因此,兩岸應由經貿切入,建立兩岸和平、穩定、發展的架構。而這在世界各地不乏先例,如歐洲經過五十年的和平發展,由建立煤鋼共同體的經濟組織開始,逐漸發展到現在的歐盟組織即為顯例,既消除彼此的對立敵意,又創造經濟發展契機,可以給兩岸未來提供很好的啟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