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註:台商若要在大陸建立市場必讀,旺旺就是此成功案例)
無論在內陸的成都或沿海的上海,走在路上迎面而來的招牌越來越多洋涇濱的譯名,在百貨公司內陳列的是品牌類似譯名的本地產品。創名牌活動成為小自鄉鎮企業大到國營大廠近年來的主要活動, CIS 相關的論文亦處處可見。走在路上遇見的男士,穿著仍縫著商標布條在衣袖上的西裝,深恐別人不知道西裝的品牌;上海臺灣青葉餐廳、成都的臺灣火鍋城,充斥著本地的食客;相對應而來的水貨滿天飛,暢銷的紅塔山香煙、茅臺酒、五糧液、甚至連統一的產品都有假冒品。
在大陸消費市場,產品「品牌」在消費者心中已扮演相當重要角色,中國大陸消費者已傾向購買有品牌的商品。有「品牌」的產品給他們安全感,使他們進而信賴此項產品,也就是消費者開始追求高品質的商品,而品牌正代表品質的保證。大陸消費者已不再接受他們自己的低品質產品,開始注意國外進口的名牌產品,儘管價錢比較貴,消費者仍樂於購買。況且,消費者認為用「名牌」的消費品也較有面子。如今,進口名牌貨不限於歐美國家產品,台商所製造的商品也算是「舶來品」,有些在大陸市場已創造出了品牌知名度。
在大陸名牌的邊際效應發揮到極致。名牌產品的品牌延伸甚至到了濫用的地步。如暢銷的娃哈哈果乳甚至連感冒液都用娃哈哈為名。為進一步探討名牌的建立過程,本研究擬由下列品牌推展成功的案例的相關報導中,擷取與品牌建立有關之行銷活動做一分析
一、本國名牌的創建
1. 健力寶現代營銷戰略中的CIS[深圳商報,1995年]
成功的市場定位─運動飲料
1984年 運用公關策略送至當時在廣州白天鵝賓館舉行的亞洲足聯理事會,供各國代表免費品嚐。被指定為中國奧運會體育代表團首選飲料進入洛杉磯23屆奧運會,樹起「中國魔水」的國際形象一炮而紅。
1987年 贊助廣州第六屆全運會
1990年 贊助北京11屆亞運會
1992年 佔大陸碳酸飲料市場的23.78%,超越可口可樂。美國FDA通過。
創立10年來策劃一系列大規模的公關宣傳活動如亞運之光、及贊助社會公益、大型體育文藝活動塑造良好社會形象。
2.品牌──〞娃哈哈〞的財富(杭州娃哈哈集團公司)[浙江經濟,1995年]
品牌定位兒童營養液(乳酸飲料)
命名的理由名字簡單易發音容易記、哈哈通俗喜氣、同名新疆民歌密集電視廣告,1988年底剛上市未滿一個月即大量電視廣告投入(公司僅有10萬存款簽下21萬廣告合同)第一個月即突破15萬盒第二個月20萬盒帶動浙江其他城市市場逐步擴及省外改大突出商標,將娃哈哈文字及圖案放大便於辨識註冊兄弟姊妹商標,如娃娃X及哈XX等系列名稱,在上市後不久全部註冊,自我保護。
強調品質方面,強調使用大陸僅有的兩台原子分光光譜儀嚴格檢驗品質。名牌帶動效果方面,果奶、八寶粥、清涼露、感冒液均以娃哈哈為名;品牌優勢使公司各種產品銷路均佳。
二、國外名牌的市場擴張
可口可樂佔領福州市場 [程寶忠,1995 ],其合作對象為福建省最大的飲料廠─廈門飲料廠(創於 1985年)贏州貿易公司─可口可樂拓展福州市場的經銷商市場調查。1990年夏,因廣告和經銷商的努力銷量增大,進行福州市消費者調查。
‧投產 1990年11月16日
‧分區拜訪批發商、零售商
‧全面促銷活動─電視電臺廣告、商店招牌及戶外廣告、不乾膠廣告畫、特別促銷活動及特別產品與宣傳陳列
‧赤化榕城活動─以宣傳海報貼滿大街小巷
‧開業─玻璃瓶裝買10送2
‧91年國慶 現調機有獎銷售
‧92年春節前 PET可口可樂“買三贈一”活動。
‧93年初元旦、元宵有獎酬賓活動。
‧93年6月─94年1月 紅色沖擊活動。
‧94年4月 金足球活動
在以上的種種努力下,可口可樂公司已經占領了福州地區的飲料市場,銷售現逐年增長。
表2-17可口可樂年度銷售統計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玻璃瓶(萬箱) 13 -6- 3.6-5 3
易開罐(萬箱) 3 -7- 13.7-2 -26
PET(萬箱) 2- 8 -15.6-2 -38
現調機(桶) 450- 1200- 2100- 3200
三、外資企業名牌創建──福樂「全仕奶」、「聖麥樂」
‧合作對象:上海牛奶公司─上海市最大的乳品供銷網路
‧市場調查:投產前進行市場調查決定產品項目
‧投產:1994年12月
品牌本土化「全仕奶」,亦即是各階層、各年齡層都適合喝的高檔次產品的意思。不用福樂品牌,而以容易發音記憶的本土品牌為廣告主打。密集電視廣告30秒的廣告在上海三家電視臺密集播出,並排上「孽債」連續劇的廣告,高收視率與本土化的廣告內容及品牌名稱,在短短一個月內提高品牌知名度至90%。
強調品質強調外資企業的先進生產經驗,配合強調使用進口的水處理設備、符合GMP的生產流程,營造高品質印象─福樂的水可以生飲。名牌帶動效果以「全仕奶」帶動「聖麥樂」冰淇淋,利用系列廣告而非系列名稱,以投射效果,創立新名牌於不同產品線。
由以上的名牌創建及拓展案例可以得到以下的推論:
1. 迷信名牌是大陸內銷市場的時尚,當產品成為名牌,容易產生一窩蜂的購買熱潮。品牌的延伸甚至已超出合理的範圍,如娃哈哈感冒液即是一例,可見品牌建立在大陸市場的重要性。
2. 價格導引效果大:購買產品一方面講名牌一方面從眾最後還要比較價格 [ 黃南圖,1995 ] ;可口可樂開業時玻璃瓶買二送一,玻璃瓶銷售比重佔最大,PET瓶銷售的躍升始於買三送一。一般而言,大陸消者自行消費時,通常錙銖必較,在追求名牌的同時荷包也很重要;然而公家消費時,則顯現「吃最好用名牌」的兩極反應。
3. 密集的電視廣告是創立名牌的不二手法,在以上每個案例中,大手筆的廣告在品牌建立初期都發揮了相當的功效。
4. 挾洋自重的品牌信心:以上的案例除了國際知名品牌可口可樂外,其他均以進口設備生產或檢驗、國外品質認證等方式,強調品質以建立消費者對品牌的信心。
5. 外商善於應用現有國營通路:可口可樂與福樂都是與現有通路經營者合資,因此密集的廣告可以透過現有的通路迅速展現名牌效果。因此合適的合資對象對名牌的塑造有絕對性的影響。但若對象選擇不當,後果亦相當嚴重。
6. 本土化的廣告、品牌滲透力較高:除了國際知名品牌外,品牌的建立、廣告內容應加入本土化的考量,土洋並用相互拉抬,如全仕奶以本土化的命名,取名的取向有些模仿娃哈哈,以國外的廣告拍攝手法,配合本土熱鬧的廣告內容,塑造出名牌;接著以全仕奶延伸
至聖麥樂之類的國外品牌,土洋相互拉抬,而塑造出兩個名牌。
台商遠赴大陸市場內銷產品,必先確立品牌定位,若是高品質的定位,就要從品管到包裝都做得很好,創造競爭優勢。大陸消費者喜歡聽起來較吉祥的名字,台商在為產品牌子命名時,不妨以此為參考。而要在中國大陸市場建立品牌形象與打響品牌知名度,必須靠各種廣告媒體宣傳;電視、廣播、報紙是在官方管制之下宣傳產品,更可增加對品牌的信賴。其中,電視廣告的滲透力高,對打響品牌知名度最具效果。另外,若想經營「第一品牌」須掌握先機,就是必須搶先進入市場,而且先去經營品牌者「進入成本」也低於較晚進入市場者。
若能堅持一個品牌去經營,二十年後便能成為那一個行業的領先者,「品牌」確為成功關鍵因素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